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理工群星

【何大平科研团队】攻关“卡脖子”关键技术!他们是武汉理工何大平科研团队!

发布日期:2023-08-02 字体:加大减小 分享到 :
0

编者按

时代各有不同,青春一脉相承。近年来,理工青年先锋在科技攻关最前沿努力攀登、在社会建设新领域冲锋陷阵、在基层实践大熔炉历练成长,用实际行动展现了理工青年自信自强、刚健有为的昂扬风貌和胸怀家国、笃行不怠的理工精神。


为激励引领我校广大团员青年争做有理想、敢担当、能吃苦、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,武汉理工大学团委微信公众号特策划“理工群星·榜样的力量”专栏,集中展示第十七届“理工青年十大风云学子”“理工青年十大精英团队”,敬请关注。


团队简介



    何大平科研团队成立于2017年,现有成员51人。团队围绕行业卡脖子技术开展科研攻关,打破了石墨烯“越薄越好”固有思维,独创高温碳修复技术并成功应用于射频通信、新能源、军用武器装备等国家急需“高精特新”领域;建立了全球第一条高导电宏观石墨烯膜产线,核心产品得到华为、华为海思、航天二院、泰豪军工等科研单位高度认可;累计发表论文80余篇,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;曾获全国工人先锋号、湖北省工人先锋号、湖北省双创战略团队等荣誉。


01




勇攀科研高峰:砥砺攻关“卡脖子”关键技术





坚持以人为本,以真学实干推进加快建设科技强国,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。通过电子信息原理在5G通讯、农业生产、交通建设等领域的应用实例进行案例式教学,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电子信息创新实践活动,结合器件在航空航天、海洋船舶装备,以及华为终端等设备中的应用,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,建设知识型、技能型、创新型劳动者大军。


我们团队的宋荣国博士(现空军预警学院博士后),原创性地将宏观石墨烯自组装膜替代传统金属材料,设计用于无线通信的微波天线,推动国家现代化战略中5G通讯的绿色发展﹔其论文发表在PNAS、Sci. Bull.等著名国内外期刊上,近5年以第一作者/共同第一作者/通讯作者发表12篇SCI论文,申请6项国家发明专利,参与了科技部重大专项、军委科技委专项子课题等6个推动基础石墨烯膜材料产业化的重大项目。我们团队的陈鹏飞博士,入选2021武汉市“创业十佳”,湖北省“长江学子”。我们团队的本科生王梓轩,作为武汉理工首个本科生项目负责人获第八届中国“互联网+”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金奖。


我们注重科研平台与人才梯队建设,近5年,研究生发表论文共计80余篇,申请专利15项,其中授权4项,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共计20余人次;积极推进国家新材料与信息技术等重点产业,新一代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工程等建设。



02




坚持实干育人:聚焦创新型人才培养






    我们一直聚焦于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与原创能力培养,通过与山东京博集团、华为公司等国内龙头企业共建学生实习基地,提升学生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,共推荐26名学生前往实习;关注实干创新与专业知识落地能力的培养,通过武汉汉烯科技有限公司及与校内老师创业公司联合培养的模式,成功打造围绕工程化研发的第二课堂,总参与人数超12人;专注科研平台与人才梯队建设,强化科研反哺教学,累计申报本科生创新创业项目10项,国家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立项1项,校级自主创新基金2项,获第七届、第八届“互联网+”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金奖、第八届、第九届“创青春”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金奖、第一届中国研究生“双碳”创新与创意大赛国家级二等奖等国家级奖项10余项;2022“挑战杯”湖北省金奖、2021湖北省楚天创客大赛金奖等省市级奖项20余项。2021年,我们的优秀事迹也获得了湖北省总工会表彰,获评“湖北省工人先锋号”,并于2022年获评“全国工人先锋号”。



03




推进产研一体:加快释放创新效益







    我们秉承着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,推进制造强国、质量强国建设的理念,基于电子信息、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,持续迭代研发与产业化落地。2018年,我们成功研发出具石墨烯掺杂改性氧电极材料,实现了钢液定氧传感器国产化,彻底结束德国集团的长期垄断。我们还成功实现了石墨烯在宏观电子器件上的应用,开发民用、军用天线等射频器件,开创石墨烯膜在高端领域应用先河。目前已搭建年产63万平米高导电石墨烯膜的生产线进行产业化落地,核心产品得到华为、中国电科、泰豪科技等单位高度认可。中央电视台、湖北电视台、武汉电视台、长江日报、湖北日报对我们的产业化事迹和产品进行了专题报道。




(通讯员:罗婷、于蕾、操一铭;编辑:韦豪庆;审核:李振华、汪茜)

    
地址: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武汉理工大学南湖校区立德楼 邮编:430070 邮箱:whuttwbgs@163.com
版权所有 © 共青团武汉理工大学委员会